我國木結構建筑和斗拱有著悠久的歷史,遠在3500多年前,我國就基本上形成了用榫卯連接梁柱的木結構的建筑體系,到唐代趨于成熟,宋代李明仲所著《營造法式》從建筑、結構到施式,全面系統地反映了我國古代木結構建筑體系已經趨于成熟。
世紀末,西方科學技術傳入后,用料較費而跨度有限的木質梁柱體系逐漸被磚墻支承木桁架的結構體系所取代,斗拱結構的中式建筑業日益減少。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建筑行業在我國日益興盛。各大城市、縣城發展尤其明顯。隨著國家對節能、環保及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倡導,人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對古建筑、仿古建筑蘊藏意境理解日益加深。
古建筑的需求日益增高,但是傳統古建筑營造需要犧牲大量的林業資源為代價才能制作出符合標準的仿古建筑,為了達到節能、環保又符合中國傳統文化需求目的,天藝斗拱模具發出符合古建營造技術的系列機械注塑模具,使用冷陶工藝制作的斗拱、椽子、挑檐桁、雀替、霸王拳、垂蓮柱等產品有著節能、環保尺寸規范安裝方便保留了中式文化的精髓等一系列優點又解決了古建營造技術對林業需求過大的問題,使得中式建筑中斗拱等一系列的傳統中式構件有重新煥發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