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統計資料表明,人一生中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是在住宅家中度過的。住宅本身及環境的好壞與人的日常生活和健康關系極大,所以自古以來,住宅便倍受人們的重視。風水家認為:“宅者.人之本。人以宅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吉,若不安即門族衰微。”
因此,風水學中分離產生出專門研究陽宅住屋的陽宅學理的陽宅學派自然是在情理之中。實際上,住宅的布局和設計已不僅僅從人們生活舒適方便為出發點。在儒家禮制思想占統治地位的古代,“三綱五常”,長尊卑幼,男尊女卑等封建禮制思想深入人心。
住宅的格局與形式本身就是一個“修身”、“家宅”,道德教化的場所。《 黃帝宅經· 序》 :“大宅者,乃是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軌模,非夫博物明賢未能悟斯道也。”就是說,住宅不僅應當是天地之間陰陽之聚集交匯平衡,人們物質生活的場所,而且還應是人們社會精神生活準則的空間存在模式。是古建筑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所以古人認為住宅的營建是一門極深的學問,“非博物明賢”者是不能深察其奧妙的。古人云:治國先治家。好的住宅配合人文教化,方可達到“家代安昌”,進而實現“治國,平天下”的最終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