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佛寺、道觀等的殿閣來看,尤其是大雄寶殿,就覺得光線不足,不只是一個殿,基本上所有的殿閣采光亮度都不足。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只有前窗,前面面闊5間時,那么就有4個窗子,中間是大門。
窗子多為2米×1.5米的直欞窗,窗子小且窗欞密集遮擋陽光進入,當然作為佛堂來說不必那么明亮,殿內光線暗淡給人一種神秘感。進入殿內之后,給人一種莊嚴、肅穆之感,覺得佛教深遠而不可測,使人們對佛更加敬仰。
宗教界的各式房屋都如此,無論怎樣來分析,光線都是不足的。例如在石窟中光線不足,即用空窗采光。寺院、廟宇殿堂的光度不足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種殿宇進深比較大,靠天然采光達不到應有的亮度。特別是北方的房屋到了冬日下午4時之后,幾乎在室內看不見東西,無法活動。尤其是在陰天或下雨天更加陰暗中國古代建筑還把方向作為重要設計方式之一。無論建設任何房屋都要講究朝向,就是要求向陽。
造房時,盡量使主要房屋向陽,即向南,向陽房屋內部當然就明亮些。雖然將房屋窗子的方向朝南,但是房屋內部光線仍然可能是不足的,這是因為窗子小,而且窗格太密,影響亮度,所以西北地區一些土窯洞中也用高窗來作為采光窗。另外,古時生活簡單,在房間內部居住,主要是睡覺、休息,對光線的要求沒有那樣強烈,沒有對光度要求那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