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是永恒不變的呢?王朝翻覆,滄海桑田。而斗拱——這一古代木構建筑上的神秘構件,同萬事萬物一樣,它曾簡約亦曾繁復,經歷過興盛又黯然衰落。它為時代所影響,也映照著歷史的斷面。云譎波詭,斗拱千面,靜靜地昭示著這千變萬化的世間。
宋元時斗拱的量詞為一“朵”,到明清稱一“攢”,從量詞的變化,亦可見后來斗拱之繁復細密。但這看似復雜外觀之下掩蓋的是日趨模式化的構造關系。
除了量詞的不同,斗拱的名稱同樣也有變化:宋時斗拱還叫做“鋪作”,清代則只稱“斗拱”。鋪作是從構造關系上命名的:一層斗一層拱的鋪疊起來;而斗拱則是從形象上的直觀命名的:有斗有拱就叫斗拱。或許是這也是建筑觀念從結構邏輯向世俗表達的一種轉變吧。
明清斗拱并非完全沒有結構價值,它畢竟是屋面與屋身之間的過渡,斗拱抬高了屋面,自然會使建筑更顯高大威嚴,故而民間斗拱的使用往往受到禁止。且看北京城的大小宅門四合院,是鮮有使用斗拱裝飾的。但放眼全國就沒不是這樣了。
地方做法中的斗拱,總是有著豐富的個性和表情,它雖與官式斗拱一脈同宗,但卻掩蓋不了世俗美學那種強烈的沖動。首先在使用范疇上大大突破了官式建筑的剪輯,同時在形象上也大大豐富起來。比如山西的許多廟宇建筑,除了在翹頭昂尖上做些文章不算,還經常在斗拱上堆疊各種裝飾,讓寓意吉祥的獅、象、蓮花都參與到斗拱的組成中來——這些都是官式建筑所摒棄的,但在地方審美中則大受歡迎。
官工建筑體系,自然無心也無力規范這種審美情趣,況且這里還有低于匠作傳習的慣性驅使。這種現象也可以稱之為一種僭越吧,但建筑的文化形態總是豐富的,嚴肅的儀式感之外,總還需要些活潑奔放的點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