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筑做屋頂是十分普遍的,從總體觀察來看,做平頂房屋還是比較少的。屋頂在屋子的墻壁上高出來,是怎么樣做的呢?主要是用屋架來支頂。總體上講,屋架分為三種不同的式樣,即北方的房屋以梁柱式屋架為結構體,南方的房屋則用穿斗式屋架為主,也有的地方用混合式。
什么是梁柱式?其實就是用柱支撐梁,梁上有檁木,檁木上用椽,縱橫搭接。中國房屋是分間的。兩間房屋之間的連接處便是梁架;換言之,梁架是分隔房間的結構。那么,三間房是由中間兩榀梁架和兩端的各一榀梁架組成,就有4排梁架。每排梁架的式樣、立柱、矮柱,重重疊起架設兩三條梁。
穿斗式屋架主要用立柱排列,再用檁穿枋橫向穿插,以使立柱穩固。南方的房屋梁架,重要的殿宇在中間兩排或四排當中的梁架則用梁柱式,兩側之盡間、梢間用穿斗式,成為混合式結構。中國房屋的屋架坡度大約在35。~45。之間,一般都是這個標準,不像美國房屋的屋頂坡度有20。~70。不等。無論哪一種屋架式樣,都在屋架之頂用檁木順搭,檁木上掛椽子,一般檁木直徑比較大,在6~10厘米之間。
在檁木上釘屋面板、望板,板子厚度有2~5厘米,板上抹大泥,泥土厚度為15~35厘米,有的房屋做45厘米,泥上再鋪瓦。屋頂轉角部位及頂部折角部位則要做屋脊,屋脊都用青瓦,鋪蓋得嚴絲合縫,以防雨水。這是屋頂的基本構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