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建在一些民居和一些園林、寺院、景觀中色調體現主要就是樸素淡雅的。以潔白的粉墻、青灰瓦頂掩映在叢林翠竹、青山綠水之間,顯得清新秀麗。北方主要是山區,古建中的土墻、青灰瓦或石板瓦也都使人有恬靜安適之感。中國古代皇家建筑也在著意追求這種樸素淡雅的山林趣味,清康熙、乾隆時期經營的承德避暑山莊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很多文獻記載中也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筑和一些圍廊、圍墻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
一般地說,多數庭院都是前后串連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后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封建倫理的思想意識在建筑上的反映。家中主要人物,或者應和外界隔絕的人物(如貴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離外門很遠的庭院里,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層層深入的空間組織,古人曾以“侯門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處,就都形象地說明了中國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成側面來看又如一幅幅中國畫長卷,必須一段段的逐漸展看,不可能同時全部看到。
走進一所中國古建筑也只能從一個庭院走進另一個庭院,必須全部走完才能看完。耳熟能詳的北京的故宮就是最杰出的一個范例,人們從天安門進去,每通過一道門,進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這一頭走到那一頭,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變換,給人以深切的感受;一些風景園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鎮等等,基本都是采用這種形式。
由外到內,不能看出中國古建主要還是以木材、青灰磚、青灰瓦為主要建筑材料。“墻倒屋不塌”這句古老的諺語,概括地指出了中國建筑這種框架結構最重要的特點。框架 式結構是中國古建筑在建筑結構上最重要的一個特征。木構架結構,即采用木柱、木梁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墻壁只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木框架結構有彈性,因而有相當好的抗震性,墻的支撐作用十分次要。
無論是江南還是北方,在中國古建筑的發展史中都有著豐富的雕塑裝飾,也就是現在的磚雕藝術。古建筑的雕塑一般分作兩類,一類是在建筑物身上的,或雕刻在柱子、梁枋之上,或塑制在屋頂、梁頭、柱子之上的。題材有人物、神佛故事、飛禽、走獸、花鳥、魚蟲等等,龍鳳題材更被廣泛采用。雕塑的材料根據建筑物本身的用材而定,有木有石,有磚有瓦,有金有銀,有銅有鐵。另一類是在建筑物里面或兩旁或前后的雕塑,它們大多是脫離建筑物而存在的,是建筑的保藏物或附屬物;建筑物內的雕塑多為佛、道寺院內的佛、道教內容。
歸根結底中國古建很大方面主要還是受自然環境的影響,使得生活在不同自然化境下的古代人們,因地制宜,因材致用,運用不同材料,不同做法,創造出不同結構方式和不同藝術風格的古建筑。